2009年9月1日,来自祖国各地3300多名大学生,带着青春的憧憬与希望,跨进了上海建桥学院的大门。至此,上海第一所由沪外企业家——乐清人周星增投资创办的民办本科院校,全日制在校生已逾万人,历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持续领先于同类院校。此外,“建桥”投资5亿多元创办、中国一流的“亲和源”老年公寓喜迎老年业主们入住,全国各地养老产业机构、研究人员前来考察取经。“建桥”旗下20多家外地子公司纷纷探索领先行业……日前,上海市政府将“建桥”作为上海引进来大企业中的成功典型重点宣传。人们不禁要问:“建桥现象”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感恩桥文化
以周星增为核心的建桥创业团队来自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之一——温州乐清。1962年11月,周星增出生于柳市一户清贫农家,从记事起,他就体味到了生活的艰辛,少年时靠课余捉黄鳝、泥鳅卖钱交学费,完成了学业。国家恢复高考那年,周星增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江西财经学院工业会计专业,后在贵州工学院、温州大学执教十年,1992年辞职下海,经商致富。富了之后做什么?周星增曾一度陷入困惑与迷茫中……
上世纪80年代某年端午节划龙舟,全村老少都涌到周家老宅门前的桥上看热闹,那老石桥突然断裂了,桥上的人纷纷落水,打捞不及,死了很多人。没有桥,出行极为不便,周母发动村民捐钱出力,修好了这座桥。——这段独特的经历给了周星增人生的启迪:桥,是跨越障碍最短的路径,是迈向成功最便捷的通道;桥,是心与心的沟通,手与手的相牵;承载着梦想,托升起希望。每个人都离不开那些有形的桥和无形的桥,每个人都应当对桥心怀感恩;但同时,每个人都可以是一座“桥”,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事业中跨越自我、实现更有意义的人生价值。这个感恩情结一直伴随着周星增对人生与事业的选择。他认为,个人与环境、平台、社会、时代的命运息息相关,只有融入奉献社会、服务国家、时代主流的广阔天地中去,才有个人成长与事业发展。钱投在不同的地方,创造的价值财富也是大不相同的,先富起来的企业家应当为和谐社会承担更大的责任。此后,周星增以桥为师,以实际行动诠释他所感悟的“建桥”理念。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众的需要也就是周星增的事业目标,于是乎,办中国一流的民办大学和养老院成了他的宿愿。1999年,在全国第三届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他预感到民办教育事业将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于是就把目光投向上海浦东。
创新桥文化
浙江与上海地域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融,敢为人先、自强自立的温州精神与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文化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1999年7月,周星增组建了上海建桥集团,他一次性向上海市教委的银行账户汇入500万元,以显示办学决心和诚意,同时在康桥工业区征地487亩兴建校舍。从确定校址,征购土地,设计规划,通过专家答辩,到督工建造,上海建桥学院“当年建成,当年招生”,创造了温州精神与上海速度合作的奇迹!
与其他民办大学老教授租场地办学不同,周星增兼有高校教学、企业管理与资本实力的多重优势,比单一的教师办学或企业家办学,更易找到一个良好的结合点、平衡点、创新点。
专家治校是办学的重要保障。这几年,建桥学院聘请了上海教育界专家黄清云教授当校长,再由黄校长组建校领导班子,还聘请了复旦、同济、华师大、上外、东华以及上海社科院等单位一批著名教授、专家,负责各系、各专业建设。董事会与校领导班子为了“教育事业”这一共同的目标,各司其职,和谐共处,保障了八年办学稳步发展。
建桥创办初期,就同步建立了党总支(现已升格为党委)。董事会制订章程,确保党委主要领导、教育界专家进董事会,享有充分的参与权、话语权、决策权,为办学事业把好舵。建桥学院创办以来,一直秉承“公益性质、民营模式、人本观念、文化管理”的办学理念。2005年,建桥作为第一批承担中国高校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任务的三家民办高校之一,“领航”被《中国教育报》称为具有“破冰之旅”意义的自主招生改革。面对《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建桥董事会首先保障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同时,还通过上海市人大、上海市民盟、上海市工商联民办教育协会等多渠道呼吁,努力为改善民办教育大环境出力。
当时有位市委副书记说,建桥是上海引进的第一所真正民办性质的大学。建桥这条鲜活的“鲶鱼”,开创了一条教育引资的新路子,逼得本土“沙丁鱼”们你追我赶,力争上游,从而促进了上海民办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融合桥文化
如果说,建桥创业初期,以周星增为代表的乐清企业家具有特别强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发挥了主导作用,但如果没有上海这么多的综合优势,这么大的包容度和广阔的环境平台,也很难出现建桥后来又好又快发展。
上海不但善于招商,还善于养商、护商、富商,对外来投资者的方方面面考虑得非常周到,也是建桥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切实保障。
1999年8月10日,当建桥征下第一批土地,政府部门如期将30多户农民搬迁,平整好土地交给企业。为了保证基建进度,协调各方,康桥镇书记任工程总指挥,当地还把建桥项目列为县长工程、重点工程。一个民营企业投资项目被列为重点工程,这在南汇县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当年9月开学在即,当地组织了200多康桥人义务为校园绿化。
上海市委、市政府对建桥发展更是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使得建桥成为第一家冠以“上海”两字的民办大学;面向全国20省市招生;办学五年升格为本科院校。社会各界都热情为建桥发展出点子、搭梯子、开路子,两院院士、原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教授欣然担任名誉院长,费孝通先生为建桥题写校名……正因为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怀支持,建桥事业这几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跨越桥文化
为了实现办中国一流的民办大学、养老院这两大心愿,打造来自温州乐清的建桥品牌,周星增带领团队赴沪十年艰苦创业。
1999年,“建桥”抓住了房地产业低谷的机遇,积聚实力后快速扩张,转入养老、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同时涉足文化传播、投资贸易、园林绿化、财务咨询等多个领域,现有外地子公司、单位28家,员工3000多人,业务辐射全国10多个省市,为建桥办学、养老两大公益性主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建桥”还确立了以“感恩、回报、爱心、责任”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建设,将感恩文化融入广大师生员工的培养、考核、晋升工作。“建桥”还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赞助举办了中国新人王、中韩新人王围棋赛、建桥杯中国女子围棋公开赛,全国中国式摔跤冠军赛;支持上海昆剧团《一片桃花红》夺得中国最高戏剧奖梅花奖等等。近年来,建桥集团对各种慈善公益事业的投入达1700多万元,已在青海、新疆、云南、四川等地建成22所希望学校,资助300多个贫困学生,设立了各种奖助学金。
创业在外,周星增心系家乡发展,关注未来。四年前,在沪温州青年自发筹建上海温州青年联合会,筹备前期极为艰难。在周星增的大力支持与积极推动下,凝聚了原籍乐清芙蓉、上海金融办主任方星海博士在内的300多名在沪温州青年,这些委员均为上海各行业青年精英。除了商界弄潮,不少人还在文教、科研、经济、金融、法律、卫生等各个领域表现突出。周星增称,上海温青联将以“集聚人才、共同发展”为宗旨,整合上海优势资源,加强沪浙合作,引导温州青年发挥专业所长,积极回报家乡,同时他也希望在外温州青年团结互助,在弘扬传统温州人精神的同时,也为温州品牌注入更多的现代元素与文化含量,向世人展示“东方犹太人”的新形象。
办大学、养老院,如果以单一、短期的经济指标来评估,确是大投资、低收益、高风险的行业,这就是社会资本、民营企业一般不愿涉足的主要因素。但“建桥”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这两大主业的公益特性,为民营企业创造的品牌价值、无形资产、社会效益影响深远。
一路走来,周星增总是不断放弃普通人孜孜以求的物质。在一次次放弃的同时,他实现了自我的跨越:舍弃旧我,追求新我;舍弃小我,追求大我。(2010年03月29日 11:27 中国乐清网)
周星增1983年7月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工业会计专业,系十二届、十三届上海市人大代表、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工商联执委和南汇区政协常委,并兼任上海市工商联民办教育商会会长、上海温州青年联合会主席、外地在沪投资大型企业协会副会长和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江西财经大学校友会副会长、江西财经大学上海校友会名誉会长等社会职务,荣获“上海市十大青年经济人物”、“上海市慈善之星”、“上海市非公经济党建之友”、“上海市关爱员工优秀企业家“、“上海市房地产界优秀青年企业家”等称号,被评为全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